(一)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会计事务
专业代码: 730301
(二)入学要求
招生对象:普通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
(三)修业年限
学制: 三年。
(四)职业面向
专门化方向 | 职业岗位 | 职业资格要求 | 继续学习专业 |
企业会计 | 会计员 收银员 统计员 审计员 | 会计从业资格证 统计从业资格证 收银员职业资格证 | 会计学 审计学 财务管理 |
涉外会计 | |||
非营利组织会计 | |||
金融会计 | 会计员 银行清算员 银行储蓄员 | 会计从业资格证 银行从业资格证 |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基层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事务管理等工作。其岗位层次为中、小型企业、经济组织会计核算员;基层财税协管员;出纳人员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和劳动者。
(2)培养规格
1)知识目标
<1>掌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
<2>掌握经济数学、应用文写作、英语等职业基础知识。
<3>掌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会电算化等专业技术知识。
<4>掌握计算机在本专业中应用的基本知识。
<5>掌握会计原理、经济法、会计基本技能等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
<1>具有尽职尽责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2>具有职业工作岗位有关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
<3>具有所在职业或岗位的活动能力。
<4>具有手工会计核算操作能力。
<5>具有电算化会计操作能力。
3)素质目标
<1>热爱祖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具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知识。
<3>有责任心、事业心,有法制观念;熟悉国家有关财经方针、政策和法规。
<4>熟练掌握2—3项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术和方法,掌握体育基本知识与技能。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公共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劳动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课,专业核心课针对职业岗位(群)共同具有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是不同专业技能必备的共同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含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
强化课程思政。要强化任课教师立德树人意识,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梳理每一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每门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与紧密结合、同向同行。
(1)公共基础课程
见附件1:公共基础课设置及要求
(2)专业技能课程
1)基础会计:164学时
掌握会计的概念、职能、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理解会计的对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与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的关系,会计核算形式的特点及其适应范围;掌握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概念、账户结构、借贷记账法、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与费用概念、费用分配的基本方法、简要会计报表的编制和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等内容。了解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企业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电算化管理、账户的分类等内容。
2)财务会计:192学时
掌握企业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财务成果等方面主要经济业务的确认、计价、计算与账务处理方法和企业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了解企业结算方式、包装物核算、固定资产投资方式、固定资产租赁业务、对外投资分配方式、其他资产、收入确认准则、企业内部报表的种类及其编制、会计报表附注等内容。
3)成本会计:64学时
掌握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成本核算中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及企业成本报表的编制;理解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主要成本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了解定额成本法、分类法等其他成本计算方法,了解成本控制与考核的一般要求与程序。
4)财务管理:64学时
掌握货币的时间价值、企业的主要筹资渠道与方式、项目投资管理、流动资金管理中的应收账款及存货管理、收入分配管理、财务报告分析、主要财务指标体系与分析;理解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及其基本因素、财务指标体系;了解财务管理中的风险价值、证券投资管理等内容。
5)经济法:64学时
培养学生获取与经济相关的法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常用的经济法律法规;能在经济活动中自觉的把法律意识贯穿到实践中去,能正确的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处理一般的经济问题;能对应一般经济纠纷的起诉和应诉;为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专门人才奠定专业法律基础。
6)珠算点钞:156学时
培养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的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珠算脑算技能、点钞、电子计算工具的应用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职业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基础。逐步培养学生智能的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观念。
7)会计实务:180学时
熟练掌握仿真企业环境下的会计凭证的填制、各种会计账簿的登记、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系统掌握企业常见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掌握会计凭证的审核、会计核算程序、会计账簿的设置、账簿的启用与保管的基本要求;能阅读和理解会计报告附注所说明的内容,能对主要会计报表进行简要的分析;了解企业各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及分工协作关系。
8)会计电算化:150学时
使学生掌握电算化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在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中应用电子计算机的能力;达到会计电算化岗位中的软件操作员和审核记账员的应用水平;为学生拓展就业领域,提高全面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
9)专业综合理论:352学时(对口单招方向)
10)企业实习:240学时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假期12周。1周一般为24-28学时。顶岗实习按每周28个学时计算。
其中认知性实习、专项实习、校内综合实训,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顶岗实习集中安排,时间为0.5学年。
公共基础课学时根据行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课的必修内容和学时。
专业技能课学时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
(1)文化基础课
课程类别 | 课 程 编 号 | 课程名称 | 课 程 性 质 | 学分 | 学 时 | 学期(周数) | 考 试 | 考 查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20 | 20 | 20 | 20 | 20 | 20 | ||||||||
公共基础课程 | 1 | 语文 | 必修 | 8 | 160 | 4 | 4 | | | | | 1-2 | |
2 | 数学 | 必修 | 4 | 80 | 2 | 2 | | | | | | 1-2 | |
3 | 英语 | 必修 | 4 | 80 | 2 | 2 | | | | | | 1-2 | |
4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必修 | 8 | 160 | 4 | 4 | | | | | 1 | 2 | |
5 | 体育与健康 | 必修 | 10 | 200 | 2 | 2 | 2 | 2 | 2 | | | 1-5 | |
6 | 思想政治 | 必修 | 2 | 40 | | | | 2 | | | | 4 | |
7 | 化学 | 必修 | 2 | 40 | 2 | | | | | | | 1 | |
8 | 物理 | 必修 | 2 | 40 | | 2 | | | | | | 2 | |
9 | 历史 | 必修 | 2 | 40 | | | 2 | | | | | 3 | |
10 | 艺术(美术书法) | 限选 | 4 | 80 | | | | 2 | 2 | | | 4-5 | |
11 | 劳动技能 | 必修 | 5 | 100 | | | | | | | | 1-5 | |
小计 | | 63 | 1176 | 18 | 18 | 6 | 6 | 4 | | | |
(2)专业课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学期 | |||||
1 | 2 | 3 | 4 | 5 | 6 | ||||
专业核心课 | 会计基本技能 | 4 | 72 | 2 | 2 |
|
|
|
|
基础会计 | 6 | 108 | 4 |
|
|
|
|
| |
出纳会计实务 | 3 | 54 |
| 2 |
|
|
|
| |
企业财务会计 | 9 | 162 |
| 4 | 4 |
|
|
| |
税收基础 | 4 | 72 |
|
| 4 |
|
|
| |
经济法律法规 |
4 |
72 |
|
|
4 |
|
|
| |
财务管理 | 6 | 108 |
|
|
| 4 |
|
| |
企业财务会计实务 | 4 | 72 |
|
| 2 | 2 |
|
| |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 | 4 | 72 |
|
|
|
|
|
| |
会计模拟实习 | 4 | 72 |
|
|
|
|
|
| |
出纳会计实务 | 4 | 72 |
|
|
|
|
|
| |
小计 | 40 | 720 |
|
|
|
|
|
|
(八)实施保障
(1)师资队伍
建设符合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创新团队,不断优化教师能力结构。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参加学术交流,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并通过在高等学府与名师交流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和教学理念。
1)骨干教师要求
根据专业教学要求,骨干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要求担任过网络设备调试员、图形图像设计师、动画制作师等。骨干教师应具有出色的研发技能和分析能力,对技术、行业的发展有敏锐的判断力,动手能力强,善于解决应用程序中遇到的问题。对学生认真、负责,有耐心。能够胜任教学任务。
2)强化教师企业实践
根据课程标准对教师实践提出实践要求和执行实践考核。教学团队了解专业最新动态,提高专业技能,帮助企业解决技术上的问题,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有计划、有步骤派出教师参加学术交流、业务进修。
根据教师承担的专业方向课程,派出教师参加相应专业业务进修,鼓励教学队伍成员攻读硕士学位、参加学术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并通过在高等学府与名师交流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和教学理念。
(2)教学设施
1)建设多媒体教室等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的教室。
2)建设高品质的计算机网络实训室等,满足教学实验实训需要。
3)建设校企合作职场化实训室,满足职业能力训练需要。
(3)教学资源
1)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规划教材、统编教材等高质量教材,或者选用有针对性的自编教材。
2)选用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的高质量教材,引入典型生产案例。
3)初步建立核心课程资源库,进而建立全课程资源库,并不断优化完善。
4)丰富图书馆专业工具书及专业藏书量,藏书量达到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需求。
(4)教学方法
总结推广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打造优质课堂。
(5)学习评价
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多元化,注意吸收行业企业参与。
1)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
2)评价方式多元化:校内与校外评价相结合;职业技能鉴定与学业考核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口试、笔试、面试相结合;知识测试和技能考核相结合等。
3)评价过程的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4)课程总成绩为100分,总成绩60分为及格。
5)过程考核方式以平时表现为主,包括学习态度、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任务完成度等;期末考核方式以技能考核方式为主,可以是笔试、上机考试、实训操作等。
(6)质量管理
明确教学管理和教学动作的具体要求,强化对教师的备课、上课、学生辅导、阶段测查过程管理要求,形成科学严谨的教学习惯。学期初检查授课教师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期中跟踪检查是否按照教学计划以及其教学方案实施,负责教学的主管领导每学期进班听课,组织听评课活动;每学期定期组织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结合系、教务科的教学评价反馈,定期开展教学诊改活动。
(九)毕业要求
学生通过规定年限的学习,修满会计事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时学分,完成规定的教学活动,达到会计事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要求。通过毕业考试、考核,取得本专业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符合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
![]() |
![]() |
![]() |
![]() |
![]() |